您好,欢迎访问63800威尼斯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63800威尼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名医大家】米烈汉:仁心仁术济苍生 薪火相传铸医魂(上)

发布时间:2022-07-28 14:53   来源:院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1658991303893057934.jpg

米烈汉教授

米烈汉(1950-),陕西泾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一级主任医师,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陕西省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先生学术继承人,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首届名中医,国家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米氏传统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仲景书院仲景国医导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63800威尼斯米伯让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名誉院长。

幼承庭训  矢志从医

米烈汉出生于名医世家,父亲米伯让先生在米烈汉年少时即对他进行中医启蒙教育,稍有空闲时间,就让他抄写、背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医学三字经》等。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米烈汉熟记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12岁时即可背诵所学的中医典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家藏中医典籍。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为他学医、献身祖国医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16岁时,米烈汉跟随医疗队到永寿县永平公社卫生院进行医疗实践,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使他对“治病救人”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决心和信心。18岁时,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来到泾阳县蒋路公社徐家岩村,当地“缺医少药”的现象极为严重,组织决定让他做“赤脚医生”,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看病难的艰辛,立下了全心全意为群众诊病疗疾的志向。白天为患者诊治疾病,夜晚潜心钻研医学知识,凭着坚实的家学和勤奋努力,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在当地颇具影响。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先后在西安医学院、西安市两年制西医学习中医班、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学习深造,通过系统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基础。1981年,米烈汉调入63800威尼斯工作,成为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先生的助手,从事米伯让先生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工作。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他全面继承了米伯让先生深厚的国学底蕴,崇高的医德医风,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高超的医术,凭着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以高尚的医德赢得患者的信任,以精湛的医术受到患者的赞誉,在中医内科、妇科、伤寒、肿瘤康复、疑难杂病的治疗及中医养生等方面有独到建树,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肺纤维化、甲状腺疾病、慢阻肺、痛风、肿瘤术后康复、艾滋病、大骨节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在妇科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月经不调、不孕症等方面亦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对肿瘤、重症肌无力、干燥综合征等疑难疾病亦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中医界享有盛名的名医大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997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三五人才”。

1658991350443062107.jpg

1991年6月,米伯让先生(右)出席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成立典礼并讲话,向米烈汉教授讲授陕西中医药发展情况

治病救人 承古创新

从医50余年来,米烈汉教授继承先师黄竹斋先生、祖师米伯让先生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潜心研究,临证精审,以“四诊合参、谨守病机、师古不泥”为主要特色,创立了“宗气为本、调中致和”学术思想,主张“调和脾胃化生宗气,调息肺心畅达宗气”,立“补、清、敛、降、升——治宗五法”,凝练出米氏临证优选法,总结出米氏特色病种诊疗方案23个,承担及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临床新药观察30余项,获政府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4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及省级优秀论文奖5篇。研制出治疗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益气固本汤”“益气通络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米氏消瘿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调中益气汤,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亚甲消毒汤,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行气消瘿颗粒,治疗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病的“益肺化痰汤”,治疗肺纤维化的“抗纤汤”和治疗顽固性痤疮的“野菊祛湿汤”等有效方剂32首(部分被《中国中医药报》刊登),其中4首已成为院内制剂,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去了福音。他研制的治疗骨质疏松症新药“壮骨滋肾片”和冠心病外治新药“三益冠心宝”,惠及无数患者。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米烈汉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亲笔题写了“米烈汉学术研究室”;2015年,“米氏传统诊疗技艺”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激励了米烈汉奋发进取、发扬祖国医学的精神。

米烈汉教授继承米伯让先生防治急性传染病、地方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面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疾病,总能挺身而出,多次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病区调研疾病的发病特点。上世纪60年代,大骨节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地方病,在陕西永寿、彬县、麟游等地发病率较高,为了延续米伯让先生对该病的研究,米烈汉冒着严寒酷暑、山路崎岖,多次带领课题组奔波于高发病区进行调研,取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经过3年临床观察和总结,研制出防治该病的“滋骨片”,此研究被列入陕西省“九五”地方病攻关项目,为中医治疗大骨节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658991384299026979.jpg

1995年,米烈汉教授赴彬县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大骨节病调查防治

2003年“非典”肆虐,米烈汉教授主动请战,会诊患者,在米伯让先生治疗急性传染病学术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拟定防治“非典”中药处方,在多家媒体刊登,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9年冬,甲型H1N1流感进入高发期,针对一些群众为预防甲流盲目吃药现象,米烈汉提出了“预防甲流盲目吃药不可取”观点,从中医角度阐述科学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为防治甲流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病,2006年,米烈汉担任陕西省艾滋病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他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多次带队到艾滋病重灾区,深入患者家中,与患者近距离交流,把脉诊查、拟定处方,使患者深受感动,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经过多次考察、调研,根据艾滋病发病特点和所处阶段,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拟定了可长期服用的方药,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对新冠疫情,米烈汉教授结合亲身参与非典、甲流及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经验,总结出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及中医药预防策略,首次提出该病的中医病名和病因病机,指出“防重于治”是防控关键,“顾护宗气”则为基本大法,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办法,包括拟定的中药“清温扶正散”方等。当新冠肺炎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阶段时,又提出了“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中医防控”思路,被多家媒体报道。他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防治”一文,发表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并在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控知识培训班等多个学术会议以及电视台作“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与防治”专题报告。2000年,米烈汉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8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名中医”。

1658991415471007941.jpg

米烈汉教授在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控知识培训班作“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与防治”专题报告

传承流派  乐育英才 

米烈汉教授是长安米氏内科流派及米氏传统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等多个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肩负着发扬长安米氏内科流派、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重任。他秉持科学、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注重实践的原则,把推广长安米氏内科流派学术思想放在工作首位。在他的带领下,流派规模日益扩大,已完成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一轮建设工作,入选第二轮建设项目;流派门诊、病房相继建立,已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力,被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经典病房示范建设单位,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长安米氏内科流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二级工作站14个,培养传承人、后备传承人200余人。米烈汉经常到工作站讲学、义诊,以“传、帮、带”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促进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播。为了发扬中医药文化,他多次带领团队赴南阳医圣祠、临潼扁鹊墓及纪念馆、药王山、孙思邈故里等地参观学习,开展学术活动,激励团队发扬“厚德弘道、济世笃行”的米伯让精神,把弘扬中医药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实际行动为后学做出了表率。

1658991442346090984.jpg

米烈汉教授应邀赴北京作米氏流派传承与发展学术报告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米烈汉教授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他对待学生、下级医师、进修实习人员一视同仁,不仅教授医术,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精神;他把诊室当作课堂,不时考查年轻医师掌握中医知识并灵活运用于临床的能力。通过米烈汉教授严格的临床带教、讲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相关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其中不乏高级职称的中医人才,多数已成为各单位的学科骨干。学生们称赞他是一位性格温和、宅心仁厚、技艺高超的医学大家。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63800威尼斯